-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举办基地建设座谈会
2023年3月16日下午,我院科研处、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接待了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庞明、副研究员章林、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办公室项目负责人刘伟光等一行三人来访,就“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进行了座谈。 我院科研处处长夏莉萍教授主持了座谈会。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欧亚介绍了学院对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和政策支持,以及基地在学术研究、咨政辅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情况。庞明副主任介绍了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双方还就如何提升资政类成果产出、开展学术交流等问题行了讨论,表达了加强合作的意向。 科研处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2023年3月17日 -
第20届东亚论坛在越南芽庄成功举行
2022年12月19-20日,第20届东亚论坛在越南芽庄成功举行。本届论坛由越南外交部主办,主题为“10+3合作25周年:共同复苏 共同增长,实现东亚包容、公平、可持续发展”。来自东盟十国、中日韩以及东盟秘书处、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的政府高官、产业界代表、专家学者近百人参会。 本届会议正值10+3合作25周年之际,也是新冠疫情以来首次举办的线下会议,各国高度重视,均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参会。中方代表团由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担任团长,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北京协和医学院等单位专家学者随团参会。 崔天凯大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10+3合作启动25年来,地区国家共享机遇,相互成就,实现了各自的更好发展,也促进了区域的整体振兴。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加速演进。如何传承同舟共济精神、巩固东亚合作成果、维护良好的地区秩序和发展环境、保持东亚长期繁荣稳定,是摆在地区各国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崔天凯大使提出四点主张:一是团结。各国通过团结合作增进彼此互信和良性互动,提升合作效能,共迎风险挑战。二是稳定。各国要加强政策沟通协调,妥善管控分歧与争议,确保东亚合作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三是开放。各国应继续经营好以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合作朋友圈,构建包容性区域架构,坚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相互开放市场。四是创新。积极推动地区数字转型和绿色转型,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科技创新,为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与会各国及国际组织代表围绕政治安全合作、经济合作、公共卫生合作以及10+3机制未来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为期一天半的深入研讨。各国代表普遍认为,10+3合作过去是、未来仍是促进本地区合作的重要机制,各成员国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增加互信,凝聚共识,激发10+3合作内生动力,共同推动东亚合作向深向实发展。 我院亚洲研究所所长郭延军研究员就10+3合作未来发展与前景做主旨发言。 东亚论坛是10+3合作机制下重要的1.5轨官产学会议机制,每年在东盟和中日韩三国间轮流举办。中方将于2023年主办东亚论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作为承办方之一,将继续深度参与论坛的前期设计和筹备组织工作。 -
我校喜获2023CFA全球投资分析大赛华北区决赛冠军
2023年2月26日, “2022-2023年度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全球投资分析大赛(CFA Institute Research Challenge)”华北区决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按汉语拼音排序)报名参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代表队以深入细致的研究报告、专业严谨的现场路演,书面报告与现场展示得分均列第一,在高手如云的华北区折桂夺冠(Champion)。作为华北赛区冠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将代表CFA北京协会和华北赛区参加2023年4月举行的亚太区比赛。 冠军奖杯 本次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代表队共5名队员:2022级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唐嘉璐、肖锦繁,2020级金融学专业本科生徐定坤、戎梓樾,202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胡雨桐。国际经济学院国际金融系毛羽丰老师(CFA持证人)和李涛老师担任校内指导教师(Faculty Advisor),阳光资产管理公司权益投资部高级投资经理方圆先生(CFA持证人)担任行业指导老师(Mentor)。 冠军队成员,左起:戎梓樾、唐嘉璐、肖锦繁、胡雨桐、徐定坤 CFA协会全球投资分析大赛是面向全球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全英文分析研究性竞赛项目,在全球商科院校和金融行业中备受关注,每年吸引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的学生参赛。本届比赛2022年12月28日正式启动,2023年1月31日宣布目标公司为首创环保(600008.SH),要求各参赛队2月16日提交研究报告,2月26日进行现场路演及答辩。最终成绩由研究报告和路演展示答辩加权得出。 澳博集团官方网站自2018年起连续六年参加华北赛区比赛,自2019年起连续五年斩获奖项。本次夺冠,是我院学子在该项赛事上多年积累传承的结果。2018年,首次参赛的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代表队(队员:朱汝烽、午于晨、左袁丸、朋戴昊、唐尔阳)的精彩表现为评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后来的比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9年,杨佩玮、蔡松儒、徐凤婷、苗颖、曾王同学获得最佳报告奖(Outstanding Research);2020年,孙秦章、曾渡、许潇月、方伦洲、潘明睿五人获最佳表现奖(Best Performance);2021年,陈庆祥、彭昊祯、苗雪晴、陈青蔓、沙巍然五位同学获得最具潜力奖(Most Potential);2022年,胡云清、董铭洁、张雁翎、沈沁源、张世昊五人获最佳报告奖。感谢他们薪火相传,续写辉煌! 连续获奖、最终问鼎充分体现了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外向型金融人才“英语+金融”的培养特色。学校重视英语教学,特别是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国际经济学院从2012年启动专业教学英语化改革,迄今21门专业课程(其中包括10门金融专业课程)实现全英文或双语授课。我院鼓励学生海外交换学习、实习,邀请国外学者来校讲学,支持学生参加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学科竞赛和志愿者活动,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左起:指导教师毛羽丰、戎梓樾、唐嘉璐、肖锦繁、徐定坤、胡雨桐、主持人午于晨、评委郭志远、指导教师李涛 由于参赛学生需提前返校,特别感谢学生处、研究生部、财务处、国际教育学院及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在安排学生返校和住宿问题上给予的真诚帮助! 冠军现场风采 历届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代表队 -
国际法系焦阳老师参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云端对话”栏目
近日,我院国际法系焦阳副教授参加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微信公众号与《检察日报》推出的“云端对话”栏目视频连线访谈,并就检察机关“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这一主题发表了看法。 在该次访谈中,焦阳老师就检察机关的“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制度、检察机关释法说理、公开听证的开展情况进行了阐述,认为面对“骨头案”“钉子案”,检察官们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这有利于纠纷解决,展现司法担当。该栏目的视频节选内容已在最高检新媒体平台播出。“云端对话”栏目旨在关注我国检察事业发展,进一步弘扬新时代法治改革与法治精神。 国际法系 -
外语系主任王晓侠应邀参加亚太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研讨会
12月7日至8日,我院外语系主任王晓侠教授、法语教研室讲师唐溪源老师应法国里昂三大法语国家国际研究所 (2IF)邀请,线上参加了由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OIF)及法语国家高校联盟(AUF)大力支持、由里昂三大与越南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共同承办的亚太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研讨会。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亚太法语国家与地区,迈向新的活力?”。会议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亚太地区的强大活力,构建一个创新且富有吸引力的法语研究、教育学术共同体,并为应对全球挑战提供助力。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来自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法语国家高校联盟及中国、越南、法国、喀麦隆、日本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宣读了论文。 王晓侠教授以《中国法语教学:方向与方法的变迁》为题,依托法语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揭示了法语语言教学在中国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经历的不同发展取向与方法。王晓侠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越来越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由此诞生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即让讲法语的中国学习者意识到了解自己国家的重要性,从而使他们有能力向法语国家的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王晓侠教授的发言引发了与会嘉宾们的热烈掌声和共鸣。在问答环节,王晓侠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法语学界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做出的教学创新与努力,并表示改革开放的中国强调人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法语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际语言之一,其教育也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即培养联系世界东西、南北国家与区域的栋梁之材,培养双向的文化摆渡人,为建立和平、发展、共同富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 唐溪源老师介绍了其题为《喀麦隆法语城市地区的英语学习热情:以雅温得的学生为例》的研究。该研究通过观察喀麦隆语言学习的新趋势,分析了语言学习偏好背后包含的身份意义与社会经济影响。王晓侠、唐溪源两位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语言表达得到了各国参会学者,尤其是越南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两位前大使主持人的一致赞赏。 在会议第二日的闭幕阶段,王晓侠与唐溪源老师再次代表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向大会致辞。王晓侠教授回顾了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与法国里昂三大、越南澳博集团官方网站长期以来保持的良好友谊,对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感谢主办方的盛情邀请与精心组织,期待三所院校在未来能有更加密切与深刻的合作。 外语系两位老师对此次会议的成功参与,进一步巩固了我校与里昂三大近期签署合作协议所体现的协作精神,也进一步加强了我校与法语国家高校联盟的交流与合作。我校目前已作为正式成员加入该联盟。 外语系法语教研室 -
孙吉胜副院长围绕推进“三进”工作为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联席会议做主旨报告
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三进”)是当前全国高校外语类专业的一项重要工作。《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对外语学科进一步开展“三进”工作,推进新文科建设、深化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外语类专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举措。 2022年12月3日,英语类专业课程思政研讨会暨2022年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联席会在线举行,旨在帮助北京高校更加准确地把握《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积极有效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外语教育教学全过程。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两委会委员以及来自北京市各高校外国语学院院长、英语专业负责人和骨干教师等近300人参加了线上会议。孙吉胜副院长应邀做了题为“《理解当代中国》教材使用与专业拓展”的主旨报告,为首都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如何更好地推进“三进”工作,如何用好《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提出了建议。 在主旨发言中,孙吉胜教授以中国对外交往为例,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一带一路”、全球治理等具体实例出发,讨论了《理解当代中国》教材使用过程中的专业拓展,强调要将专业性内容融入英语教学之中,同时做好课程思政,使学生爱党、爱国,坚定理想信念,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国。 外语类专业在国家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汇聚了北京市各大高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和相关高校主管校领导,是北京市高校英语教学科研的重要协调机制。本次会议服务于英语类专业建设和改革,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各校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和三进工作提供了有意义指导。 -
王帆院长就习主席在G20峰会的重要讲话和即将出席的APEC会议解读中国多边外交新征程
11月17日晚,王帆院长参加CCTV13《环球视线》栏目,就习主席在G20峰会的重要讲话和即将出席的APEC会议解读中国多边外交新征程。 首先,王帆院长就全球发展缺乏信心与动力的原因以及全球发展应该优先关注的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王院长指出,当前世界局面的形成包含复杂因素,特别是如今的全球粮食危机和能源危机对人类生存造成了巨大影响。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那样,这些问题实际上是供应链的问题,在这种态势下大国更要体现大国的责任,聚焦发展,关注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形成国家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可持续的发展。 其次,王帆院长分析了习主席提出的应对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的中国方案。首先是“包容”,强调开放型经济,不能设置人为障碍或者搞“小圈子”;第二是“普惠”,强调现代化不是某个国家的特权,而是所有国家共同发展,消除发展鸿沟;第三是“韧性”,强调在当前困境下,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良好的国家应该伸出援手,帮助各国克服困难、共同发展。这也是对大国情怀与大国担当的体现。 接着,王帆院长就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题的三个关键词——开放、联通、平衡阐述观点。对于“开放”,王院长指出当前亚太区域具有一定的发展领先性,开放就是要加深经济的深度融合,消除贸易壁垒,只有把握开放的经济格局,才能推动亚太区域的经济繁荣与发展。对于“联通”,即亚太区域合作的互联互通,包括数字经济、贸易、金融等方面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例如印尼即将开通的雅万铁路,不仅是印尼的首个高铁,也是整个东南亚的首个高铁,这将带动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对于“平衡”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高质量的发展。 随后,王帆院长就“亚洲奇迹”进行分析,指出“亚洲奇迹”实际上就是这一区域内实现互联互通、创新发展的体现。在当前形势下,亚洲能实现如此良好的合作发展提供了一个示范,其稳定发展也极具重要意义。因此王院长也希望该区域的发展可以不受战争与危机的困扰,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最后,王帆院长就亚洲国家命运与共与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表达自己的看法。王院长认为亚太地区的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步骤或阶段,中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脱贫攻坚、经济高速发展等,这给亚太地区带来许多机遇,中国将与本地区多数国家一道力促区域一体化不断向前发展。 -
王帆院长出席“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中国-东盟关系新发展”学术研讨会
2022年11月15日,澳博集团官方网站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王帆教授线上出席“美国对华战略竞争背景下中国—东盟关系新发展”学术研讨会并作主旨发言。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共同举办,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学会副会长王健研究员和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副院长、学会秘书长孙吉胜教授致开幕辞,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前驻东盟特命全权大使、学会副会长徐步研究员和王帆院长作主旨发言。 王院长在发言中分析了美国中期选举对其亚太政策的影响,他指出,美着重塑造中国周边战略环境,不断加大对东南亚的政治军事投入;在全球层面,美试图重塑国际秩序,全球化将出现调整,区域化趋势明显;同时利用舆论转向加剧所谓的意识形态之争。中国应在东亚地区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共识,聚焦发展,并充分利用好RCEP,推进中日韩三方合作。 (王帆院长作主旨发言) 会议邀请到学界顶级东南亚问题专家、相关专长青年学者等近三十位嘉宾以线下线上形式出席。最后,由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处长、学会副秘书长夏莉萍教授和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余建华研究员进行会议总结。 (线上线下与会学者合影)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处 -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全国国际关系专业第十七届博士生论坛顺利召开
2022年11月25日,由中国国际关系学会、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全国国际关系专业第十七届博士生论坛在线举行。论坛分为开幕致辞、专家点评和闭幕总结等环节,共19位博士生发言,10位资深专家进行点评指导。 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副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孙吉胜教授和《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杨原研究员致开幕辞。开幕环节由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处长、学会副秘书长夏莉萍教授主持。 孙院长首先向参与通讯评审的专家表示感谢,向入围论坛的博士生们表示祝贺。她表示,作为国家一级学术团体,学会为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自2006年创办以来,学会已分别与全国知名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与学术期刊编辑部等多家单位合作举办了16届博士生论坛。历届论坛均收到海内外广大博士生的热烈反响,仅2019—2021三年间,论坛总计收到投稿近200篇。秉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共45篇论文经过严格评审入围论坛。其中,17篇优秀论文先后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当代亚太》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通过论坛平台,博士生们迅速成长为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新生力量。本届论坛共收到来稿80余篇,择优评选出15篇论文入围。此外,为强化博士生对国际热点问题的跟踪分析能力,本届论坛还特别设置了以“俄乌冲突”为主题的小组讨论。 杨原研究员表示学会是重要的国际关系学术共同体,历届博士生论坛为青年人才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很高兴能够见证新一代学人的成长,希望与会博士生在论坛中能够有所收获。 (孙吉胜副院长致开幕辞) 随后依次进行4场小组发言。第一组由中山大学博士生陈子晗同学主持,北京大学博士生施榕(二作山东大学硕士生赵雷)、清华大学博士生荆文锴(二作清华大学博士生李琳琳)、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赵菩和山东大学博士生周子淙共4位同学对自己的论文进行陈述,孙吉胜副院长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刘丰教授点评指导。 (第一组合影,左起:孙吉胜、刘丰、施榕、荆文锴、赵菩、周子淙) 第二组由北京大学博士生吴焕琼同学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李坤泽、清华大学博士生陈云轩(二作清华大学博士生罗天宇)和复旦大学博士生章捷莹共3位同学发言,《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主任杨原研究员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薄燕教授点评指导。 (第二组合影,第一列:杨原、薄燕;第二列:李坤泽、陈云轩、章捷莹) 第三组由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博士生赵豆豆同学主持,北京大学博士生吴焕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纪石、复旦大学博士生宫云牧和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博士生肖俊鹏共4位同学发言,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方长平教授点评指导。 (第三组合影,左起:袁正清、方长平、吴焕琼、纪石、宫云牧、肖俊鹏) 第四组由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赵菩同学主持,中山大学博士生陈子晗、南开大学博士生李源、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吴吉韵和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博士生赵豆豆共4位同学发言,《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编审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学会副会长孙学峰教授点评指导。 (第四组合影,左起:陈志瑞、孙学峰、陈子晗、李源、吴吉韵、赵豆豆) 接下来,本届论坛特别设置的“俄乌冲突”专题小组讨论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纪石同学的主持下开展,北京大学博士生石京晶、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博士生徐舒悦、复旦大学博士生黄丹琼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黄骥等4位“俄乌冲突”相关主题的论文作者分别进行陈述。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冯玉军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学会副会长刘军教授点评指导。 (“俄乌冲突”专题小组合影,左起:刘军、冯玉军、石京晶、徐舒悦、黄丹琼、黄骥) 最后,由陈志瑞编审作总结发言。他充分肯定了本届论坛入围论文的质量,为同学们提出了学术发展建议,并分享了自己对当下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解。他表示,当前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际关系研究也面临诸多挑战。作为国关学者,应关注形势发展,做好本职研究工作,开拓新的研究议程和领域,在内外挑战中冷静思考进取。论坛闭幕环节由夏莉萍教授主持。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秘书处 -
北京市社科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复杂外部环境对北京的影响及应对研究”开题会成功召开
2023年2月6日,由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外交学系教授、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研究员熊炜教授主持的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决策咨询重点项目“复杂外部环境对北京的影响及应对研究”在线举办了开题会议。来自北京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北京市社科联、社科规划办智库工作部刘军副主任和刘峰杰调研员,基地理事、市外办协调督办处沈传新处长,我院科研处处长夏莉萍教授,以及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外交学系任远喆教授,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国际经济学院何敏副教授,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俄罗斯研究中心张建秘书长,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博士生刘蕊、牛春伊男、赵豆豆等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基地执行主任欧亚副教授主持。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处长夏莉萍教授首先致辞。她感谢了市社科办一直以来对基地建设的关心与指导,指出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性,预祝科研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随后,熊炜教授汇报了课题的选题背景、前期准备、主要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与会专家对课题组工作给予了肯定,一致认为课题具有较高的价值与意义。基地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喻国明教授提出,可以对国际形势进行类型化处理,有利于研究者抓住重点。沈传新处长聚焦于北京国际化环境和国际化服务,指出了国际教育、国际医疗、商务环境、国际消费等研究重点。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刘波研究员从全球治理领域、RCEP、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的发展、全球城市竞争态势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杰教授从对复杂外部环境的定义以及北京本身在国际环境中的角色提出了研究思路。熊炜教授和任远喆教授代表课题组对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表示感谢。 最后,北京市社科规划办智库工作部刘峰杰调研员进行了会议总结,他表示与会专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期待课题组后续产生的高质量成果,服务北京市政府部门的决策需求。 澳博集团官方网站 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
《外交评论》入选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近日,中国知网发布《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我校学报《外交评论》获颁人文社会科学“2021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和外交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外交评论》始终秉持“立足中国看世界、放眼世界观中国”的办刊宗旨,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学术融通政策的办刊特色,鼓励理论探索,参与建言献策,不仅继续保持高水平学术影响力,也产生了积极的政策影响。本年度,《外交评论》同时获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年度优秀期刊。目前,《外交评论》主要文献计量指标在国际政治核心期刊中名列前茅,位居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国际政治类核心期刊第3位,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政治学•国际问题研究来源刊第4位,中国知网202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世界政治期刊影响力指数第2/50位,复合影响因子5.070、学科排序第2/50位,综合影响因子3.141、学科排序第2/50位。我刊也连续被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武汉大学RCCSE认定为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自2012年以来,中国知网通过对2万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引文大数据进行挖掘,依据我国学术期刊被国际期刊引用的他引总被引频次(TC)、他引影响因子(IF)和影响力指数(CI)等重要期刊评价指标,分析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引证情况,以较为准确、客观地呈现我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水平。为此,《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得到学界和期刊界的广泛认可。《外交评论》编辑部2021年12月27日 -
徐坚院长接受《瞭望》周刊采访: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人才之基
瞭望丨澳博集团官方网站院长 徐坚: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奠定人才之基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展览路校区 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供图◇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人才培养以外交外事为特色,有与国际传播相关的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在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上优势独特◇中国外交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要驾驭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更多立场坚定、文武双全、内外兼修、学贯中西的外交人才◇回应国际社会期盼,有效应对反华势力,需要塑造一套更强有力、更有国际感召力、法理基础更坚实、道义水平更高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因新中国外交事业而生,随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而兴。 建于1955年的澳博集团官方网站,是周恩来总理倡导建立的中国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也是外交部目前唯一直属高等院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建校66年来,学院致力于培养“爱祖国、知世界,通专业、精外语,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外交外事人才,已为党和国家培养2万余名优秀人才,其中500多位成为驻外大使,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当前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国际格局处在深刻变革之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外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培养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推动外交话语和外交学科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为此专访了澳博集团官方网站院长徐坚。站稳立场 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瞭望》:当下澳博集团官方网站的目标与特色是什么? 徐坚: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是当下党和国家赋予澳博集团官方网站的光荣使命。 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充分把握自身办学目标和特色,牢记党中央赋予的政治责任,努力践行“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在做好一流学科建设同时,努力契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为学校发展开创新局面,为服务我国外交事业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在外交部党委领导下,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复合型外交外事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打造一流师资队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层次。 未来我们将立足外交特色,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形成更好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学科群,推进构建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保障体系,努力培育和保持一支更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人才队伍,把澳博集团官方网站打造成外交外事领域世界一流大学,不负党和国家重托,不负人民期望。 《瞭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外交人才提出什么新要求? 徐坚: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外交人才提出更高要求,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外交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要继承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对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十六字方针——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特别要把“站稳立场”作为发展的生命线,始终牢记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还要把老一辈外交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肯奉献、特别能战斗”的好传统、好作风继承和发扬下去。 要发扬奋斗精神,坚持勤学苦练。实现理想要有过硬本领,本领过硬离不开勤奋学习。新时代外交人才要脚踏实地,立志勤学,刻苦磨炼,既要深刻了解本国国情,又要准确把握国际风云,把中国外交人员坚定、自信、谦虚、包容的形象树立在世界舞台上,成为当代中国亮丽的新名片。 要放眼天下大势,拓展全球视野。新时代外交人才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体会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做一个有方向、有意志、有思想、有活力的人。 要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意志。外交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是一场需要耐力和意志的“马拉松比赛”,这对外交人员的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均有较高要求。要努力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瞭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近年来全面推进“专业教学英语化”和“外语教学专业化”改革,出于什么考虑? 徐坚:澳博集团官方网站的定位并非外语类院校,外语强只是澳博集团官方网站的优势之一,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当今国际传播领域,仅有语言工具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比如,有些小语种学生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如果想成为一名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还需要熟悉中国国情,掌握国际规则,对国际政治、经济、金融、贸易等方面知识有一定了解,这样在未来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全面推进“专业教学英语化”和“外语教学专业化”改革,加强与外语类院校协作,是很有意义的。 我们充分挖掘和发挥任课教师的“外语+专业”优势,致力于培养一批“外语+专业”复合型高素质专业人才。我们也在考虑未来接收一些语言类院校小语种专业学生到澳博集团官方网站非语言学科领域进行训练,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瞭望》:怎么研判当今外交人才培养的形势? 徐坚: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外交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要驾驭机遇和挑战,迫切需要更多立场坚定、文武双全、内外兼修、学贯中西的外交人才。 当今中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亟待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出中国主张,讲好中国故事。担当好这一使命,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与国际传播人才。 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人才培养以外交外事为特色,有与国际传播相关的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在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上优势独特。 《瞭望》:培养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符合时代需求? 徐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对中国有很高期待。 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承担着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责任与使命,除了介绍中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面貌,还要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政治立场坚定,熟悉掌握我国国情、外交政策、国际关系理论,拥有较系统的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和熟练的国际传播沟通能力,通晓特定区域和国家语言、文化、国情,善于宣介中国主张、智慧、方案,履行国际传播使命。 例如,新时代外交和法理关系越来越密切,很多外交事务、外交斗争最初可能以政治开始,最后可能以法律收场,那么,外交学、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等学科和法学,特别是国际法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外交史、外交谈判、国际关系,还要具备比较系统的国际法知识,形成互为支撑的知识体系,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关键作用。 《瞭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有哪些创新举措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徐坚:新生入学时,我们就安排学院领导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鼓励新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优势学科出发,整合研究力量,推动学科交叉,组建了经济外交、法律外交、文化与公共外交创新团队,产出了一批学科交叉创新研究成果。 我们以外交学、国际关系为核心学科,英语为优势学科,在外交理论、安全外交、经济外交、法律外交、文化外交等交叉创新领域加大投入。 我们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培养国际公共卫生领域的人才,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在国家安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此外,2016年挂牌成立的中国外交培训学院主要负责培养外事外交干部,未来还要进一步促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和中国外交培训学院的融合发展。塑造新话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瞭望》:怎么研判当今中国的外交话语形势? 徐坚:外交话语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建设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期待越来越高。一些国家主动寻求澳博集团官方网站支持,帮助其建设外交人才培训机构,反映了中国外交事业国际影响力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某些国际反华势力却企图打压中国。 要回应国际社会期盼,有效应对反华势力,需要塑造一套更强有力、更有国际感召力、法理基础更坚实、道义水平更高的话语体系,从而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瞭望》:在提升中国外交话语影响力上,澳博集团官方网站近年有哪些探索?未来有哪些打算? 徐坚:我们积极提炼融合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学科,建立多学科支撑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办好“外交翻译专训班”“复语国际人才班”“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实验班”“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实验班”等,并探索国际组织人才“海外学习+海外实习”契合型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国际环境的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人才。 我们将总结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形成的深厚积淀,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体系。这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的一项历史使命。 我们还将继续把中国外交理论建设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坚决与霸权主义斗争,维护中国核心利益,推动营造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为塑造一个能积极引导世界大变局的、新型的、更加合理的国际秩序贡献力量。 《瞭望》:对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学子有什么寄语? 徐坚:我希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的学生能够继续传承好我们的优良传统,未来在外交外事和国际传播领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贡献。同时培养更强的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层面思考问题。 外语好,或者某个专业能力出色固然很重要,但还远远不够。希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学子在夯实专业基础同时,努力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立体、更丰厚。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由衷希望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学子树立远大理想,“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在踏踏实实做人、做事、做学问过程中,练就当代青年应有的胆识与担当,养成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意识与奉献精神,修炼出中国外交外事人才应有的儒雅风范,彰显中国风采、中国气派。 (参与采写:实习生 桑自谦) -
王帆副院长在《焦点访谈》接受采访,宣介习近平外交思想
8月6日,我院王帆副院长在《焦点访谈》接受采访,宣传介绍习近平外交思想。这是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宣介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最生动实践。王院长指出,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在当前百年之变局,中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引领作用。同时,王院长指出,习近平外交思想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引领性。中国强调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国际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对人类发展有一系列宏大的顶层设计。 -
孙吉胜副院长为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两委会联席会做主旨报告
2021年11月13日,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线上召开“新文科和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研讨会暨2021年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两委会联席会”。来自国内多所高等院校和出版机构的百余位老师参加了此次会议,累计超过12000人次观看了会议直播。孙吉胜副院长应邀做了题为“外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培养: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的主旨报告。为会议做主旨报告的还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教授。在发言中,孙吉胜副院长强调外语专业要重视对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培养,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例讲解了如何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做好课程思政以及如何做好新文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思想与实践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以及时代意义都可以融入外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设置、课堂设计等具体环节体现出来。本次研讨会聚焦新文科和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专业的改革和创新。外语类专业在国家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重要使命,如何培养出符合我国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外语人才是当前外语教育界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汇聚了北京市各大高校外语院系负责人和相关高校主管校领导,是北京市高校英语教学科研的重要协调机制。本次会议服务于英语类专业建设和改革,促进了各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各校进一步做好课程思政和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有意义指导 -
徐坚院长出席中美学者视频交流会议
2021年5月25日,我院徐坚院长出席由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主办的第十次中美学者视频交流会并做主旨发言,此次会议主题为“安克雷奇会晤后的中美关系”。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王栋主持,视频连线中美两国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美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等议题开展研讨,会议气氛热烈、交流坦诚,取得了良好效果。 徐坚院长表示中美关系正处在关键时期,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将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两国关系发展,“合则两利,败则俱伤”。从美国国内对安克雷奇会晤的不同评价可看出,美国社会分裂严重,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中美两国在多个领域相互依存,共享市场和产业链,中美脱钩不现实。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挑起新冷战注定会失败。 中美专家对两国经贸关系、人文交流、未来合作领域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与会专家还包括同济大学全球治理发展与研究所所长周琪、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谢韬、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世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前驻爱尔兰、卡塔尔和约旦大使岳晓勇,美国乔治H.W.布什美中关系基金会(George H. W. Bush Foundation for US-China Relations)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方大为(David Firestein)、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高级研究员、前罗纳德·里根总统特别助理道格拉斯·班多(Doug Bandow)、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of Responsible Statecraft)东亚项目主任史文(Michael Swaine)、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研究员扎克·库珀(Zack Cooper)。 -
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刘劲松司长在澳博集团官方网站举办讲座
2021年5月27日下午,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刘劲松司长应邀在学院以“新时代、新格局、新担当——谈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题举办讲座,崔启明书记主持,学院领导、中层干部、教师骨干60余人参会。刘司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介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世纪大疫情和百年大变局背景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他围绕外交工作的“一个中心”“两条战线”“三大特色”“四组挑战”“五项任务”进行了深刻的讲解,希望大家学深悟透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指导理论研究和日常教学工作,在构建中国外交理论、讲好中国故事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他还分析了“Z世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就创新与青年交流沟通方式、加强对学子引导和培养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他希望学院在新形势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服务我国整体外交事业。刘劲松司长还回答了有关提问,现场气氛热烈。崔启明书记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刘司长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做了一场精彩讲座,深化了教职工对外交一线工作的了解。学院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机制建设、能力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提供更多优秀研究成果,提高主动服务外交大局的意识和能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召开“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东盟减贫合作”工作组视频会议
2020年7月9日,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东盟减贫合作”工作组视频会议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澳博集团官方网站和老挝澳博集团官方网站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和东盟的减贫专家、NACT国家协调员机构等近30位代表出席会议。我院徐坚院长与老挝澳博集团官方网站麦•萨雅望(Mai Sayavongs)院长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词。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暴发,给本地区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和挑战。如何减轻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对贫困人口的冲击,如何抑制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是中国和东盟国家面对的共同课题。与会专家围绕“新冠肺炎疫情与减贫”、“电子商务与减贫最佳案例”、“可持续农业发展与减贫”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疫情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守望相助,密切配合,为国际抗疫合作树立了典范,展现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旺盛生命力。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中国与东盟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协调、携手应对挑战,保持本地区减贫事业的良好势头。地区国家应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疫情应对方式与发展理念,加强对经济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入,重视“三农”问题与贫困问题的关联,促进社区、企业、国际发展合作伙伴等多元行为体对减贫事业的参与并形成合力,拓展新型经济业态,尤其是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契机,利用数字经济平台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多创业与就业机会。会议讨论深入,气氛热烈,充满真知灼见。会议达成的共识将以适当形式提交各国决策部门参考。 “中国—东盟思想库网络”(NACT)是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重要的第二轨道外交机制。NACT每年开展2—3项联合工作组研究并举办工作组会议,邀请中国和东盟国家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东盟关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第21次和第22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主席声明都对NACT工作组成果表示高度认可。据悉,NACT还将于近期召开“中国—东盟数字平台管理工作组会议”和“中国—东盟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就业工作组会议”。 新闻链接: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vpn.cfau.edu.cn/gn/2020/07-09/9233854.shtml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theory-haiwainet-cn.vpn.cfau.edu.cn/n/2020/0710/c3543370-31832206.html中国东盟报道:http://mbd-baidu-com-s.vpn.cfau.edu.cn/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372256521372699969%22%7D 亚洲研究所2020年7月3日 -
英语系协办陈明明大使“译家谈”系列线上讲座
2020年6月7日与14日,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陈明明大使在“译直播”平台开展了“译家谈”系列线上讲座,对抗疫外宣翻译和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做出了详细解读。两场“译家谈”系列讲座由北京思必锐翻译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澳博集团官方网站、西安外国语大学、东南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共同协办,旨在提升高校翻译专业师生对防疫对外宣传相关翻译的重视,增进师生对政策性文件翻译的理解。英语系组织近150名师生观看了两场直播,进行学习。首场讲座的主题为“如何进行抗疫情涉外翻译——以北京为例”。陈大使以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围绕涉外翻译的精准、严谨、灵活三个基本原则,向广大师生讲述了自己在翻译相关文件时的心得体会。他指出,中文的关键术语表述政策性很强,因此要求英文翻译做到准确、到位;在翻译标语和口号时,也要考虑外国人的用语习惯,尽量翻译得地道。第二场讲座的主题为“2020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翻译要点”。陈大使为观看直播的师生整理了一份中英对照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重要表述摘编》,并以其中的部分内容为例,重点讲解了政策性文件的翻译技巧。在讲座最后,陈大使勉励翻译专业的同学们要“跟着学,敢于突破”,既要忠于原文,也要探索更新颖准确的表达,在过程中不断培养对学术翻译的兴趣。“译家谈”系列线上讲座反响非常热烈,每场讲座均吸引了全国近一万人观看。澳博集团官方网站英语系师生们积极参与并进行了提问互动。通过两场讲座,英语系师生们熟悉了涉外翻译的要点和原则,增强了对于外事翻译、对外宣传的认识,积累了新政策、新形势下更丰富的汉英翻译表达,对于提升翻译课堂教学与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英语系同学们也将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翻译的质量。 英语系(英语系学生会 杨知烨 供稿)2020年6月29日 -
国关所举办“二战史观比较研究”讨论会
6月24日下午,为纪念二战胜利七十五周年,国关所举办了“二战史观比较研究”线上研讨会,王帆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致辞。王帆副院长感谢各位专家参会,指出二战史观不仅是学术问题,也是重大的国际政治现实问题,关系到如何认识战后世界秩序合法性和不少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的法理基础。之后,来自武汉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社科院和我院的专家作了专题发言。会议比较了主要国家二战史观的差异,强调维护二战胜利成果、维护世界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二战史观与国际政治现实问题的关系。 国际关系研究所2020年6月28日 -
国际经济学院成功举办“新冠大萧条、宏观治理与经济学理论创新”讲座
2020年6月1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保建云教授应邀面向国际经济学院师生做以“新冠大萧条、宏观治理与经济学理论创新”为题的线上讲座,讲座由张翠珍副教授主持。保建云教授从自身17年的经济学教学、研究经历出发,围绕六个问题阐述自己的思考、见解与经济学理论创新。一是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大萧条的特征、演化规律及理论解释;二是大萧条危机的治理;三是危机经济学,分析供给、需求和理论演化;四是经济学面临的“危机”,即现实解释能力不足,分析经济学假设、方法,讨论经济理论是否存在缺陷;五是经济学创新,提出分布经济学理论体系,对微观、宏观理论进行创新,对世界经济学的未来发展提出思考;六是分布经济学的源流、范式和分布流派。 在答问环节,保教授对师生提出的分布经济学理论模型的构建与求解、经济学发展方向是否会重新回归政治经济学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与交流。保建云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思考深入、系统,表达生动。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参与者不仅收获了知识,了解了观点,更受到了启迪,推动了思考。正像保教授所言,要做好经济学研究,不仅要有深厚的经济学功底,要有较高的数学与编程能力,还要有历史的视野与哲学的思维;既要博览群书,也要关注现实。 国际经济学院研究生吴竟、董苹 供稿2020年6月19日